最近看到一個新聞。
遼寧葫蘆島的一個縣,一口氣查封了40多家汽修輪胎店,原因是“疫情防控不到位”。
當時執法人員一共檢查了汽車維修企業112家,現場整改71 家、查封關停40家。也就是說,這個縣這112家汽修輪胎店,檢查中只有1家是“疫情防控到位”的,其余111家全部沒到位。
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,筆者的第一反應是:何謂“疫情防控到位”?各個地方的標準大概率天差地別;第二個反應是,吉林疫情雖然已經基本過去,但連當地一個縣都有這般大動作,這輪疫情對于全國汽修同行的影響,遠比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要深遠許多。
關于“危機”理論
目前來看,延續了3年之久的疫情無疑成了汽修行業變革的催化劑,讓本就如履薄冰的汽修人更加雪上加霜。2022年這一輪疫情的爆發,會不會真變成壓垮一些汽修老板們的最后一根稻草呢?
危機、危機,危險之后必定蘊含著機遇,這句話是我近幾年聽到頻次較高的一句了,在很多人看來成了一句“正確的廢話”。沒錯,在某些層面上我也認同這部分人的觀點,但我想多表達一些我對這句話的解讀。
首先,這句話是屬于認知層面的內容,從邏輯性來講是說得通的。古語有云,亂世出梟雄的道理也是如此。
那么既然正確,為什么會有一部分人會說他是“廢話”呢?
原因很簡單,大部分人是可以通過一個案例或一段話,乃至于一句話瞬間提升自己的認知的程度,但只有極少一部分人才可以將認知轉變為方法,從而落地執行。從而這句話成了“正確的廢話”也順理成章了。
就在幾天前有朋友問我,我打算再開家門店怎么樣?我問他,咱這行業都在喊著難做,又有疫情的,你是怎么想的?他便把剛剛說的危機、危險中蘊含機遇這話拋了出來。之后又說,現在有一些店都往外盤,可以收一家店或者找個不錯的地段開一家新店,畢竟很多門店堅持不下去了。
其實我還是挺贊同這種逆向思維的方式,但同時也佩服他的勇氣。
之后我又問他,那你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加開店盈利的幾率?他還是用那句“正確的廢話”回答了我......這年頭為什么這么多割韭菜的,瞬間我就想明白了。
之后便開始了我的靈魂拷問:
如果收店的話要想明白什么樣的店可以收、什么樣的不能收。如果店面位置不錯,可以盈利,只是因為疫情原因導致資金短缺可以考慮。
有沒有成功的引流方法。
有沒有做好產品類別的打造,引流品、爆品、易轉化品、高毛利品等。
有沒有一套運營良好的管理體系(員工管理、客戶管理)且可復制。
至少你把這4點想明白了再去想“危機”理論的事吧。
“腳踏實地”是唯一出路
從這個事當中可以發現,單單只提高我們的認知便盲目行動,很可能會出現我們不想見到的結果。一定要從認知中找到可以落地的方法,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我們的成功率。
現階段,當之無愧是短視頻的時代,也會有一些打著知識付費的旗幟去宣導一些“認知”,在這里希望各位可以建立起自我的“心智防火墻”,這樣可以很高幾率的擺脫“韭菜”的命運。
疫情之下的汽后市場,想必各位都在苦苦找尋可以立竿見影方法來提高門店的生存能力吧。在這里還是奉勸各位不要抱有這種幻想了,畢竟腳踏實地才是我們的唯一出路。
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疫情之下的汽后人應該做的幾件事情:
第一件事,認真貫徹政府對于門店的防疫措施。這個最重要,沒有之一。這次的疫情影響面較大,但大部分城市的汽修門店還是能夠正常營業的,同時各地政府對于汽修門店也會有相應的防疫要求,例如“防疫三件套”,場所碼、健康碼、測溫等。
想必大家也都有在新聞中了解到一些經營場所,在臨檢中由于防疫政策執行不力導致停業整頓的事件,停業時間最少為7日。所以我們汽后門店應積極主動將當地防疫政策進行落地,以避免疫情帶來的二次傷害。
同時門店也可以做一下關于疫情的營銷活動,例如防疫一線人員免費洗車、搭電、車內殺菌等項目,做一些公益項目以提高門店口碑和進店量。
第二件事,提升門店人員能力。 疫情影響之下門店進店量多少會受到影響,我們可以利用好這段時間去提升一下員工能力。主要就是我們老生常談、但很容易忽視的基礎能力的提升,包括技術能力、服務意識、溝通能力、轉化能力等。
技術能力:雖然現在已不再是技術為王的時代了,但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還是技術能力,所以不時的去做提升還是很有必要的。
服務意識:所謂服務意識即預見客戶需求的能力,并在價值交付的過程中提供熱情、周到、主動服務欲望,源自于服務人員的內心。一般服務意識高的門店,經營數據不會太差的。
溝通能力:溝通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門店的轉化率,并且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互也是依賴溝通能力的。溝通一定的相互的,有時候做一個合格聆聽者也會提高有效溝通的幾率,尤其在內部溝通的時候要盡量減少“一言堂”情況的出現。
轉化能力:轉化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門店的收益,想必各位汽后從業人員多多少少都有學過如何提升轉化率的知識,這里我就不再和大家分享如何提高轉化率的內容了,但我想聊得是在轉化里面做“減法”。
廣大車主對我們汽后行業信任度一直都是偏低的,過度的轉化就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。再加上疫情對各行業的沖擊,使得客戶在養車上的預算又進一步的縮水了。
最近經常聽到一些朋友反映:客戶因為預算有限,只做了部分項目;客戶嫌貴考慮考慮等等...
針對目前情況,我強烈建議門店員工在和客戶談項目的時候,可以根據車輛總里程、年限、行駛頻次、路況、緊迫性、客戶駕駛習慣、消費力等因素綜合考量,主動進行項目的拆分,做到適情轉化,也就是我常常和店內人員提的“顧問式服務”。
時期越特殊,越要鞏固好基礎,這個道理在什么時候都不會錯。
第三件事,善于利用資源。目前感到生存壓力的并非我們汽后行業,其他行業也是如此。那么我們可否與門店周邊的異業進行合作呢?“報團取暖”總好過“孤軍奮戰”吧。
同時異業同客群的模式在其他行業已經做得相當成功了,我們同樣也可以打造我們門店的“生態圈”。相互借力不僅可以獲得些許流量,同時也平攤了獲客成本或活動成本,也提升了門店客戶的體驗感。
掌握流量就是掌握主動權
第四件事單獨拎一個段落來聊。
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中,誰掌握了流量誰就掌控了主動權。
流量分為共域流量及私域流量,私域流量就是指我們店內的保有客戶,共域流量就是指平臺客戶(連鎖品牌的線上客戶)或門店短視頻賬號、企業公號非門店服務范圍內的粉絲。
最近有很多門店都在做短視頻,也是想趕一波紅利。但這里提醒大家以下幾點:
1、粉絲量≠到店量
我們這個行業較其他行業比較特殊,很主動到店體驗及有一定技術含量且專業度較高,短視頻引流的效果還是可以的,但想在短視頻平臺實現線上盈利難度還是頗大的,建議選擇引流為目的吧。同時粉絲量、播放量、點贊量低≠沒有進店量,所以不要盲目的去最求所謂的“數據”。
2、養號要有耐心
現階段抖音推送已經做到更加精準了,建議大家不要再像以前那樣先發“易爆播”吸粉而后轉“垂類”視頻了,開通“藍V”后做好門店介紹,直接上店內視頻即可。
拍攝視頻也不需要一味追求完美,把想要展示的點展示出來即可,無需過度美化。至于找有經驗的專職人員、代運營還是專業陪跑,我覺得幾乎沒有必要,擁有“錢多多”光環的除外。
3、拍攝“對車主有用”的視頻內容
盡量以展示店內經營項目、施工流程、完工前后對比為主,至于搞笑段子追求數據的視頻感覺意義不是很大。不用擔心拍攝內容過于單調,因為車型不同,也會打動不同車型的客戶。
4、一定要上“線上項目 ”
建議主要以引流項目、爆品項目為主,高毛利項目不易成交,畢竟客戶信任度不高,并且短視頻目的就是為了拉新引流。
5、粉絲≠客戶
這里大家需要重點關注一下,有一些門店吸引的粉絲都是同行,而非客戶,也就是做我們在投放作品的時候要使用用戶思維去看一下,不要站到專業角度去看,畢竟我們不想辦“培訓學校”,而是要精準引流。
6、要轉“私域”再運營
做好私域流量的運營,可以很好的提高客戶的復購率,從而延長客戶的留存時間,這也是門店能否長期良性運營的“終極密碼”。
篇幅有限不做太多細分的案例分享,看一個負面典型。
有一家經營3年的老店,500人的客戶群有4-5個,可群里整天連個天氣預報、限號提醒、用車常識都不發......想不明白建這些群的意義何在?這么多的私域流量就白白的浪費掉了,這么個方式頗有些“姜太公釣魚”的感覺了,著實的“佛系”了。
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以上內容,相信能做好這4件事情,門店經營狀況應該會有些許好轉。
疫情確實增加了門店的經營難度,以前可以說是適者生存,但現階段的確是強者生存更貼切一些。這里的強不是“純粹的規模大”的意思,是指生存力強。
讓我們共同努力,做一個真正的強者吧。
作者丨郝斌
來源|汽車服務世界